淡水池塘養殖作為我國水產養殖的主要生產方式,養殖面積達2624千公頃,占全國淡水養殖總面積的49%。然而,當前池塘養殖在捕撈收獲環節的機械化技術發展相對滯后,存在設備適應性差、魚體損耗率高、自動化程度低等突出問題,制約了養殖效率的提升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為解決這一問題,4月至7月期間,漁機所所長陳軍牽頭組織漁業捕撈裝備、漁業水域生態工程和漁業船舶工程等科技創新團隊的骨干力量,組成池塘養殖機械化起捕專題調研組,深入廣東、江蘇、浙江、上海、湖南、湖北等淡水池塘養殖主產區,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發放問卷等方式,先后調研了廣州誠一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鹽城光明水產養殖場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養殖企業與養殖場,全面了解當前池塘起捕機械化的產業現狀和存在問題。

調研組深入養殖一線,實地考察了池塘起捕作業全過程,系統梳理了不同模式、不同規模養殖場的收獲技術與裝備應用情況。通過與養殖戶、起捕作業人員的座談交流,詳細了解其在實際生產中面臨的技術瓶頸與改進需求;與地方漁業主管部門、技術推廣機構的負責人及專家開展座談,聽取他們對池塘養殖機械化起捕的技術需求、推廣難點和政策建議。同時,調研組還通過發放問卷等方式,全面采集和記錄了池塘養殖起捕作業的機械化應用現狀與主要問題。
此次調研掌握了我國池塘養殖機械化收獲作業的發展基礎和面臨挑戰,厘清了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在此基礎上,調研組深入研判并明確了下一階段科研攻關的重點方向,將為推進池塘養殖機械化、智能化發展,加快技術裝備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與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