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遠海養殖是我國拓展藍色經濟空間、保障優質蛋白供給的戰略方向。近年來,隨著近海養殖空間趨緊和生態約束增強,發展深遠海養殖技術與設施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當前,深遠海養殖仍面臨適養品種不多、苗種供應不穩定、智能化管控水平低、養殖成本居高不下等核心瓶頸,亟需通過技術創新與裝備升級突破發展壁壘。
為深入了解深遠海養殖產業需求與發展瓶頸,4月至7月,漁機所副所長倪琦牽頭組織開展了深遠海養殖技術及設施裝備專題調研工作,深入廣東、廣西、福建、海南、山東等深遠海養殖重點省份,對政府機構、科研院所、養殖企業及養殖戶開展了系統性調研。
通過調研,調研組明確了深遠海養殖產業發展的幾大瓶頸,其中大規格苗種供應不足、作業裝備智能化水平低及養殖生產成本高是當前最突出的難題。盡管部分企業已開始嘗試引入苗種繁育及大規格苗種培養等前端環節,但整體仍處于探索階段。此外,深遠海養殖設施普遍存在耐用性不足的問題,尤其在惡劣海況下,設備維護成本和故障率高的問題顯著。
針對這些問題,調研組建議在下一階段的科研攻關中,加強對深遠海養殖全產業鏈發展謀劃,從苗種供應到成魚養殖全程布局,并加快養殖設施裝備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研發,推動養殖設施向高效、穩定的方向發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特別是在技術推廣、資金投入和人才培養方面,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此次調研為深入了解我國深遠海養殖產業的技術發展提供了寶貴數據,也為漁機所下一階段在深遠海養殖領域的戰略布局指明了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