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祁連山巔,積雪在陽光下泛著銀光,浩門河裹挾著冰泉奔涌向前。
“pH值5.82、溶氧量12毫克/升、水溫6.1℃,符合標準!”這些數據,已經牢牢印在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冷水魚繁殖和育苗基地廠長劉立治的腦海中。每天8點,劉立治都要雷打不動地來到基地養殖車間,走到魚池旁,仔細記錄下數據,再開始喂魚、清理魚池等工作。
“這間車間一共有30個圓池,每個直徑6米。小的魚苗是5克左右,大的魚苗是幾百克不等,我們會根據市場的需求來培育不同規格的魚苗。”劉立治抓起一把特制飼料撒向水面,平靜的水池瞬間沸騰,數不清的虹鱒魚苗如銀梭般躍起爭食。
“18℃是生死線。”劉立治指著溫度計解釋:“祁連山冰雪融水常年保持7—10℃,純凈度堪比礦泉水。從魚卵孵化到開口,需要23天左右;從開口階段長成5克左右的魚苗,需要3個月左右。”
2017年,山東援青干部管理組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在門源縣泉口鎮旱臺村磨爾溝處、泉溝臺村都有泉水,以前門源縣也養殖過冷水魚,但傳統的流水養殖方式導致冷水魚品種單一、技術落后。
于是,在山東援青干部管理組的協調下,4750萬元援建資金跨越山海,與中央、地方資金匯聚成7030萬元的投資洪流,開啟了冷水魚繁殖和育苗基地的建設。
2019年,門源縣冷水魚項目基地正式投運。山東省援青干部管理組引入上海一家大學為魚苗繁育提供技術支撐,冷水泉封閉循環陸基養殖技術等多項技術成果在基地轉化,解決了門源縣冷水魚養殖的很多難題。2019年深秋,基地迎來歷史性時刻——首批200萬尾虹鱒魚苗成功發售,青海養殖戶首次用上“門源產”魚苗。但技術團隊很快發現瓶頸:高原低溫環境雖適合育苗,卻難以培育大型商品魚。
“何不讓門源育苗,山東養魚?”山東援青創新的“陸海接力”構想,在2020年化作首批5000粒大西洋鮭魚卵的試驗。兩年后,當在威海深海網箱養成的三文魚游向市場,產業通道豁然開朗。
2023年,基地與山東深遠海綠色養殖公司簽訂2300萬元大單:77.5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從高原啟程,30.5萬尾商品魚在黃海接力養殖。這份協議讓門源躍升為全國鮭鱒魚苗最大供應商。
2025年年初,基地引進15萬粒大西洋鮭魚淡水養殖受精卵,已采用陸基循環水孵化系統進行孵化養殖,繁育魚苗已全部訂出,計劃年內再次引進大西洋鮭魚受精卵100萬粒。
產業是強縣之本、致富之源、脫貧之基。工作人員張久蓮還記得,當占地12畝的現代化基地在泉口鎮拔地而起時,身為世代放牧的麻灘村村民,她第一次走進恒溫車間,面對魚池時的手足無措。“當時連溫度計都看不懂,更別說給魚治病了。”現在,她正麻利地為魚苗注射疫苗。“5克小魚苗打0.01ml,針頭斜45度進針。”這個牧區婦女如今已是月入4000元的技術骨干。她輕撫著魚池不銹鋼邊緣:“這里比放牧穩定多了,孩子學費再不用發愁。”
帶動就業的同時,基地從2020年起,還為門源縣浩門鎮西關村、泉口鎮多麻灘村等13個村集體經濟分紅,每年分紅52萬元。
“2020年至今,基地年均出售魚苗400萬尾左右,主要發往青海省內和云南、貴州、四川、甘肅、西藏、新疆、山東、山西等地。目前,基地年孵化魚苗達800萬尾,占青海市場超85%,成為西北較大育苗基地。”站在二期新建的成魚養殖車間前,青海國鴻榮禾漁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智描繪著產業藍圖:“投資1800萬元的二期工程已投產,實現育苗到加工全鏈條覆蓋,現在正在謀劃布局冷水魚養殖、加工等項目。隨著基地運營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完成,企業正朝著年產值1億元的目標疾馳。未來,預計這條‘冷水魚經濟帶’將帶動全省產業規模突破10億元。”
筆者問張智:“如果沒有山東援建資金的支持,您還會在門源建廠嗎?”
張智干脆地回答:“不會。”
夕陽為祁連山鍍上金邊,浩門河的冰泉在管道中汩汩流淌。門源的冷水魚故事,恰似高原融溪匯入江海,奔向更壯闊的深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