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壽湖,西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湖面面積65.5平方千米。這里不僅是重慶的“生態明珠”,更是漁業綠色發展的標桿。近年來,長壽區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指引,將生態漁業打造成了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走出了一條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值的共贏之路。全區水產養殖面積和水產品產量分別位居全市第一和全市第三,漁業總產值達15億元,成為全市最大的有機水產品健康養殖基地,成功創建國家級水產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示范區,入選農業農村部公布2025年漁業綠色循環發展項目立項名單。
01 頂層設計+政策護航:讓發展“有章可循”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長壽區堅持高瞻遠矚、謀定而后動的策略,先后編制《長壽區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8—2030 年)》和《長壽區水產養殖業發展規劃(2020—2025 年)》,合理布局不同類型的養殖水域灘涂,將綠色健康養殖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確保水產品產量穩居全市第一。
為激發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區政府推出“三品一標”認證獎勵政策:企業若獲得綠色食品或有機認證,最高可獲10萬元補助。政策一出,養殖戶紛紛“搶鮮”行動,全區有機水產品年產量突破5000噸,長壽湖的鰱鳙魚拿下“富硒認證”,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
02 科技賦能漁業:給漁業裝上“加速器”
長壽區擁有全國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稱號,在農業發展方面始終高度重視科技賦能和創新推動。
在漁業領域,科技的注入猶如為產業發展安裝了“加速器”。在大洪湖養殖基地,90個“浮式池塘內循環微流水”養殖槽整齊排列,這項擁有7項專利的技術,讓單槽年效益超過5萬元。而“魚-蚌混養”模式的試驗成功,不僅降低了40%的養殖成本,還獲得國家貝類產業體系專家的高度認可。
種業振興是另一大亮點,漁業種苗繁育與推廣成效突出。每年3億尾花鰱、白鰱、鯽魚優質魚苗從這里游向川黔滇等省份。積極探索鱸魚、大鰭鳠等名優品種的繁育技術,以黃顙魚、鱸魚、翹嘴紅鲌、鳊魚等為主導品種,形成“四大家魚穩中向好,名特優品種異軍突起” 的特色漁業養殖格局,其中黃顙魚示范單產高達7000斤/畝,堪稱全市“畝產冠軍”。
03 生態與產業共舞:養出優質“生態魚”
“人放天養”是長壽漁業的核心理念。在長壽湖和大洪湖,鰱鳙魚苗投入湖中后,需經3年自然生長才能上市。這種近乎“野生”的養殖方式,既保護了水質,又讓魚肉品質媲美天然水產。如今,“長壽魚”不僅通過有機認證,更成為重慶人餐桌上的品質象征,有機水產品在整個重慶市占比超過60%。“人放天養”模式入選2025年全國大水面生態增養殖漁業典型案例。
稻田里也藏著“生態密碼”。自80年代發展至今,長壽已探索出稻蝦、稻蟹、稻魚等多種稻田綜合種養模式,近年來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建立4個稻魚綜合種養示片,實現畝產水產品100~150公斤,畝均增收超千元。而在池塘邊,魚菜共生系統讓尾水變廢為寶,搭配50個水質監測點和8個尾水治理示范點,并引導漁業養殖業主推行綠色、有機水產品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加強質量安全抽檢,真正實現了水產品質量安全和養殖水體環境安全“雙保障”。
04 金融活水澆灌:漁業走向“全鏈共贏”
資金短缺是制約漁業升級的痛點。農發行長壽支行緊扣“綠色+產業+金融”主線,發放5000萬元流動資金貸款,支持浩湖漁業配置水質調控監控設備、增氧機等漁業機械,對活魚船設備進行低碳化改造,建設“湖區監控系統云服務平臺”,助力企業實現從魚苗采購到智能設備的全鏈升級。人民銀行長壽中心支行出臺《長壽區重點農業產業鏈金融鏈長制工作方案》,建立“政策引導+精準對接”機制,協調重慶農商行開辟綠色通道,4天放款350萬元,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指導中銀富登村鎮銀行開展整村授信,通過普惠建檔、評級,采取線上線下融合模式,為漁業優勢村新型經營主體提供30萬元內信用貸款。更創新的是,重慶農商行創新支持全市首例湖面綜合開發項目,以長壽湖20年水面經營權質押換來5億元授信,推動漁業與水上旅游深度融合,一條集養殖、加工、休閑于一體的產業鏈日漸清晰。
05 破圈:一條魚的“跨界之旅”
“長壽魚”的故事不止于養殖。在加工車間,鮮魚被制成筋道的魚面,年產量200噸。根據長壽縣志記載,1958年3月5日,周恩來總理到長壽湖視察,當天正值總理六十壽辰,當地以長壽湖魚面為壽面,周總理吃后連連稱贊說“味道好極了!”并請來廚師,問明壽面制作過程,稱“魚肉面”為“長壽面”。“長壽魚面”工藝還入選了非遺名錄,長壽魚面、長壽全魚宴聲名遠揚,成為全市重要的特色產品和旅游饋贈佳品。在景區,開漁節、垂釣節吸引游客紛至沓來,3個國家級休閑漁業基地、10個露營點、百余家酒店共同繪就“漁旅融合”新圖景,實現休閑漁業年產值 1 億元以上。
品牌建設更是碩果累累。“自然長壽”區域公用品牌成功發布,精心制定 “長壽魚” 品牌策劃包裝細化方案,將 “長壽魚” 打造成 “自然長壽” 農產品的新名片,17個水產品獲評“重慶名牌農產品”, 有機鳙魚入圍重慶市首屆 “我最喜愛的 20 大重慶名牌農產品”, “長壽鳙魚”成功創建全市首個水產類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有機甲魚獲第八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優秀產品獎和第十五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
這條魚,從湖中游向全國,游出了一條三產融合的黃金賽道。
從靠湖吃湖到護湖養湖,從傳統養殖到三產融合,長壽區用生態筆觸繪就了漁業的綠色轉型畫卷。如今,這里每一條魚的躍動,都在講述著鄉村振興的鮮活故事。未來,隨著“漁業+文旅”“漁業+科技”的深度融合,“長壽模式”或將為中國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更多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