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環道型孵化裝置
功能和原理:
主要用于脫粘后的沉性卵孵化,本體為玻璃鋼材質,截面設計為ω形,采用上部溢流排水,設有可移動圓臺形濾罩,底部設6個切向進水噴嘴,實現了環道內水流態均勻,解決了傳統環道存在的死角與貼苗、貼卵問題。
性能指標:
羅非魚和斑點叉尾鮰受精卵孵化密度10-30萬粒/m3;胭脂魚孵化密度為2-5萬粒/m3 。
2.轉鼓式微濾機

功能和原理:
利用轉鼓型篩網截留水體中的固形顆粒物,實現固液分離,凈化水質。轉鼓采用低阻力中軸支撐結構,配置二級擺線針輪減速驅動;設計集成篩網自動反沖洗去污功能,可以根據篩網阻塞程度自動開啟,也可以定時開啟,通過噴嘴噴出高壓水流對篩網表面進行沖刷,保證過濾效率。
主要型號及性能指標:

3.機械氣浮機

4.低壓純氧混合器
功能和原理:
根據氣液傳質的雙膜理論,采用滴流方式,通過連續、多次吸收實現氧氣向水體中轉移。
主要性能指標:
裝置本身采用無動力設計,水頭損失為40-60cm。在氣液比1:100條件下,獲得優化氧利用率70 %,出水溶氧濃度13-15 mg/L。
5.渦旋式流化床生物濾器
功能與原理:
采用生物膜接觸法,以超高比表面積的微小顆粒作為濾器的填料,借助水流使填料在濾器中呈流態化,通過填料表面附著的微生物高效去除養殖水體中的氨氮等營養鹽。該裝置結構包括床層膨脹區和懸浮物沉淀區兩部分,其中床層膨脹區中設有濾料自清洗組件,用于控制填料表面生物膜的厚度。采用底部雙切向進水方式進行布水,既降低了裝置運行時的能耗,也優化了濾器內部的流態。
主要性能指標:
填料直徑0.2-0.3mm,比表面積大于10000m2/m3,運行時控制床層膨脹率150%,根據養殖情況定期開啟自清洗組件,在海水工況下對氨氮的去除負荷約為(250-350)g/m3·d,在淡水工況下對氨氮的去除負荷約為(450-600)g/m3·d。
6.移動床生物濾器
功能與原理:
采用生物膜接觸法,濾料在氣體的作用下不斷地翻滾,通過濾料表面的微生物去除養殖水體中的氨氮等營養鹽。移動床生物濾器內設沸騰區和降流區,沸騰區底部設置環形布氣槽,在劇烈曝氣條件下濾料上升移動,到達降流區后由于在水流的帶動下逐步下沉到反應器底部,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運動狀態。
主要性能指標:
選用浮性顆粒為濾料,比重0.95g/cm3,比表面積500m2/m3,濾料填充率40%~50%,氣水比1:2,對氨氮的單次去除率高于30%。
7.螺桿式投飼機
功能:
主要用于單個養殖池的自動定時投喂。
結構和原理:
由料倉、送料機構和拋撒機構三部分組成。料倉設計為漏斗形,使用PE工程塑料制作;送料機構包括送料管、傳動電機和螺桿;飼料在重力作用下落入送料管,再由送料螺桿推送至出料口,經過旋轉拋撒盤將飼料拋撒入池。
主要性能指標:
傳動電機為24V直流電機,經過減速機減速后,轉速最高可以達到20r/min。單位時間投飼量設計為3-6kg/min。旋轉拋撒機構使用一臺2000r/min的電機帶動旋轉,設計拋撒范圍在1-2m直徑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