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我國首個漁業融合發展海上樁基固定式光伏項目——中電建青島即墨海上光伏項目一期工程首批設備并網發電。
該項目位于青島市即墨區鰲山灣海域,總裝機容量為115萬千瓦,一期工程規劃裝機容量60萬千瓦,計劃今年底實現全容量并網,預計每年可發綠電10.7億度,節約標準煤30多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90萬噸,可滿足30多萬家庭用戶一年的用電需求。
項目一期工程涉海面積749公頃,計劃建設1664榀光伏平臺。記者現場看到,每一榀光伏平臺都由690塊光伏板和支架組成,面積有5個標準籃球場大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與陸上光伏項目不同,這些光伏平臺需要在岸上完成組裝,再通過拖船將其運到海上進行吊裝作業。項目建設過程中攻克了海上樁基的穩固設計、復雜海洋環境下的光伏設備安裝與維護、漁業養殖與光伏發電的協同管理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作為我國目前開放海域最大的漁光互補示范類項目,在“海上發電、水下養殖”的模式下,實現了海洋資源綜合利用、精準養殖。項目投運后,將實現漁業與光伏產業的深度融合,漁光互補,形成網箱刺參養殖和底層刺參、脈紅螺底播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兩種漁光融合的養殖模式。網箱養殖可年產刺參1974噸,生態底播模式可年產脈紅螺420噸。通過這種水上水下的一地兩用,不僅實現了海洋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也拓展了我國海上新能源開發的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