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下水的“湛江灣1號”,這個能年產2000噸名貴魚類的智慧養殖平臺,最近卻在東南亞水產圈掀起了熱議——RCEP協議生效三年之際,越南、泰國等成員國紛紛向中國拋來合作橄欖枝。這艘帶著“全海域自主避臺風”“綠色能源自供給”黑科技的養殖工船,究竟藏著怎樣的吸引力?
其實,南海與東南亞海域連成一片優質養殖帶,但傳統網箱抗風浪能力弱、養殖密度低的痛點長期存在。而“湛江灣1號”配備的DP-1動力定位系統,能讓這個8萬立方米水體的“移動牧場”在千米深海穩穩停泊,遭遇12級臺風時還能像船舶一樣自主航行躲避。
更讓東南亞企業心動的是,其獨創的12個獨立養殖倉可同時飼養石斑魚、金鯧魚等高價品種,飼料投喂、死魚收集等全流程自動化,直接將人力成本砍掉七成。

RCEP帶來的關稅紅利正在加速這種技術輸出。湛江海關數據顯示,今年前四月湛江對東盟水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18%,其中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產品占比首次突破40%。
“背對背原產地證明”政策讓中國養殖的活魚在東南亞分裝后,仍能以免稅身份進入日本市場,這種供應鏈重構讓馬來西亞貿易商陳偉明直呼:“相當于把中國養殖場‘搬’到了我們家門口?!?/span>
不過最讓國際觀察家關注的,是這套模式對海洋生態的友好性。平臺采用的柱穩式框架結構,通過內外海水高效交換形成天然水流,避免近海養殖常見的污染堆積。
當中國工程師用三年時間將鋼材用量縮減15%、運營成本降低20%,當RCEP成員國開始共享這套深海養殖的中國方案,或許用不了太久,新加坡超市里的老虎斑、泰國夜市上的烤鯛魚,都會帶著“湛江灣1號”的智慧基因。
這場始于養殖工船的技術出海,正在改寫太平洋西岸的海洋經濟版圖——畢竟在飯碗問題上,誰不想擁有更聰明的“捕魚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