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日來臨,小龍蝦再次成為夜宵界的“寵兒”。今年的小龍蝦供應能夠滿足食客們的需求嗎?即將被端上餐桌的那盤蝦產自哪里?對于小龍蝦的消費偏好,又有哪些新的趨勢? 這些問題都能找到答案。近日,由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指導,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編制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5)》發布,全面反映了2024年度我國小龍蝦產業養殖生產、加工流通、市場消費、進出口貿易、政策支持等情況,分析了小龍蝦產業面臨的發展機遇、挑戰與建議。
養殖面積穩定增長
2024年,我國小龍蝦產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報告顯示,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3050萬畝、產量344.76萬噸,分別同比增長3.39%和9.07%。從全國淡水養殖品種來看,小龍蝦養殖產量占全國淡水養殖總產量的9.76%,同比提升0.5個百分點,位列我國淡水養殖品種第四位。 我國小龍蝦養殖分布廣泛,目前有27個省份開展小龍蝦養殖,同時集中度較高,主要集中在水熱同步和水域、稻田資源豐富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及沿江湖區。湖北、安徽、湖南、江蘇、江西5省小龍蝦養殖產量合計311.84萬噸,占全國小龍蝦養殖總產量的90.45%。其中,湖北一直保持領先地位,2016~2024年,小龍蝦養殖產量增長193.82%,年均增長率達14.42%。按縣域排名,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超3萬噸的縣(市、區)有26個,上述5省共計25個,其中湖北11個、安徽6個、湖南5個、江蘇2個、江西1個。26個縣(市、區)小龍蝦總產量180.93萬噸,占全國小龍蝦養殖總產量的52.48%。 養殖方式方面,小龍蝦養殖主要包括稻蝦種養、池塘養殖、藕田和茭白田養殖、大水面生態養殖等。其中,稻蝦綜合種養面積2600萬畝、小龍蝦產量300萬噸,占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和產量的八成以上。 近年來,小龍蝦養殖呈“南下北上”新趨勢,分別向廣西、海南等亞熱帶、熱帶地區,以及黑龍江等東北地區拓展,新興產區利用與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實現了小龍蝦市場錯位供給。“長江中下游地區產能龐大,但集中在3~6月上市,當年8月至次年2月又供不應求。發展寒地養殖,錯峰上市,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科研人員介紹,團隊創建了寒地小龍蝦“南北接力”養殖模式:在長江中下游繁殖,在東北培育幼苗,降低成本,苗種供應也更加充足。此外,針對南方稻蝦輪作和東北稻蝦共作的不同特點開展研究,實現了小龍蝦殼硬度、口感上的差異化培育,經濟效益明顯,目前該模式已被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選為稻漁綜合種養的新型模式和典型案例。
新品種培育實現突破
種苗是水產養殖的“芯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養殖的質量效益。傳統上,小龍蝦苗種生產以稻田、池塘自繁為主,操作簡便、成本低,但存在種質退化、苗種規格不均等問題。近年來,各地加強小龍蝦新品種研發培育、創新小龍蝦繁育技術模式、加大小龍蝦良種場及規模化苗種場建設,小龍蝦良種供應能力提升取得積極進展。 2024年10月,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聯合地方龍頭企業歷時12年選育的“盱眙1號”,通過全國水產原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并經農業農村部公告,實現了我國小龍蝦新品種零的突破。 目前,江蘇省盱眙縣小龍蝦三產融合發展特征顯著,2024年第一產業(養殖)產值90.65億元,第二產業(加工)產值70.62億元,第三產業(餐飲、文旅等)產值216.73億元。盱眙龍蝦協會副會長張承東介紹,隨著“盱眙1號”等良種推廣、冷鏈物流體系完善及“小龍蝦+文旅”模式深化,產業將加速向“提質增效、全鏈融合”轉型,通過“育種—養殖—加工—流通—文旅”全產業鏈協同高質量發展,小龍蝦產業將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一批可復制的典型樣本。 從全國范圍來看,2024年小龍蝦加工量138.37萬噸,占小龍蝦養殖產量的40.13%,加工利用率基本保持穩定。受益于家庭餐飲便捷化需求持續增長、露營野餐等社交場景擴展,以及鎖鮮、調味等技術研發,小龍蝦預制菜后來居上,成為凍品、休閑食品及少量精深加工品等小龍蝦加工產品中新的增長點,而傳統加工產品則多以小規格蝦為原料,有力支撐了養殖端的效益。報告指出,我國小龍蝦產業呈現“產區集中、消費分散”特點,流通體系不斷完善、效率持續提升,消費市場總體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形成了“餐飲+零售+文旅”融合的立體化格局。 全國水產總站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多地將小龍蝦產業作為重要的富民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通過科學布局、規劃引領、金融支持、科技支撐、品牌建設等“政策組合拳”,推動小龍蝦產業升級,有力促進了小龍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盡管小龍蝦面臨市場價格波動、養殖端效益有所下滑等挑戰,但通過發展小龍蝦加工業、培育小龍蝦品牌、推進小龍蝦文旅融合等,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小龍蝦產業增值增效潛力空間仍然較大,面臨“規模擴張”向“價值躍遷”轉型的發展機遇,發展前景仍然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