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球各地涌現出一系列將水產養殖與海上風電場相結合的項目,這為清潔能源和食品生產領域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機會。
01
今年8月,我國自主研發的搭載智能養殖網箱的海上風機在廣東省陽江市成功吊裝,標志著全球首臺風漁一體化智能裝備“明漁一號”整體建成。
該裝備集海上風力發電、深遠海養殖于一體,以風機導管架為支撐平臺,配置高性能網衣及智能化養殖系統。
“明漁一號”位于離岸69公里、水深48米的深遠海環境中,將實現金鯧魚、石斑魚等高品質魚種的智能化養殖。
據悉,該裝備每年發電量可超4,500萬千瓦時,可養魚約15萬尾。預計投產后,年漁獲量將達到75噸,年產值將達到500萬元。
同樣是海上風電與魚類養殖相結合的案例,比利時的“Blue Growth Farm”也值得一提。
“Blue Growth Farm”是一個大型多功能浮動平臺,其尺寸為210米長、162米寬,可以用于魚類養殖和可再生能源的發電。
該平臺配備波能轉換器,可以從海浪中捕獲能量,并支持一臺10兆瓦的風力渦輪機,用于發電。
此外,平臺上還有懸掛的網箱,可以容納至少2,000噸的養殖魚類,實現在北大西洋地區養殖大西洋鮭魚,在地中海地區養殖鱸魚和金槍魚。
02
作為歐洲領先的海上風電產業大國,荷蘭在海上風電與海藻養殖領域也取得顯著進展。
今年2月,亞馬遜斥資150萬歐元,建設面積約10公頃的海藻農場North Sea Farm 1。
該海藻農場位于荷蘭海岸的風電場內,預計將在今年底前投入使用,2024年春季預計收獲6,000公斤新鮮海藻。
該海藻農場利用風電機組之間的空地進行養植,旨在測試和改進海藻養殖的方法,同時研究海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03
同樣在荷蘭,海上服務公司OOS International開發了一種半潛式貽貝養殖場OOS Cees Leenaars,部署在海上風電場周圍。
該貽貝養殖場長76米,寬32米,采用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潮汐渦輪機等新能源技術,可以惡劣的海上環境中進行養殖。
此外,在挪威、比利時、荷蘭、德國和丹麥等國,歐盟積極投資OLAMUR和ULTFARMS等項目,開展了多個試點項目,旨在將海帶、牡蠣或貽貝的生產與可再生風能相結合。
04
在荷蘭澤蘭省海岸附近的Borssele 1號和2號風電場,自2020年起開始建立人工魚礁,并于次年展開研究項目。
研究表明,大西洋鱈魚等多種物種經常在這一區域出現,它們以人工魚礁作為棲息地,同時吸引龍蝦等底棲生物,創造了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環境。
為了深入了解這一生態系統,研究人員在大西洋鱈魚和龍蝦身上安裝聲學發射器,記錄它們如何與人工魚礁互動。
結果表明,海上風電場對魚類和甲殼類等生物具有極大吸引力,并為它們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這類研究對水產養殖等行業具有重大影響,不僅有助于了解風電場周圍的環境,降低潛在風險,還可以根據生態條件進行水產養殖規劃,提供有益的見解。
因此,在規劃和執行這些項目時,必須全面考慮技術、經濟、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因素,以確保成功實施這一創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