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鮭魚,市面上最常見的就是大西洋鮭和虹鱒,在內陸地區養殖早已不是新鮮事。有一種更優秀的鮭魚——北極紅點鮭,其生長密度可達到大西洋鮭的三倍,并且是鱒魚的兩倍。然而,其在全球的養殖量極其稀少。目前,加拿大積極推進其養殖,當地水產養殖公司Sapphire Springs Inc(SSI)正在建設一座最大的陸基RAS北極紅點鮭養殖場。
01為何北極紅點鮭適合RAS養殖?
北極紅點鮭,也稱為紅點鮭,據稱其肉質比大西洋鮭更鮮美,味道介于鱒魚和鮭魚之間,在北美和歐洲餐廳餐桌上廣泛歡迎。野生的北極紅點鮭主要分布在北極圈附近海域,有較少一部分在挪威,其余全部分布在加拿大北部的某些特定水域。目前全球每年的北極紅點鮭銷售量約為10,000公噸,僅占鮭魚市場的1%左右,冰島是最大的供應國。由于該魚種能用極高的密度養殖,因此非常適合大規模、密集型的RAS養殖項目。
02 SSI的養殖設施
SSI公司正在建設一座年產5,000公噸的養殖設施,最初投資高達1.4億加元(約合7.28億人民幣),近日還獲得了當地政府1,080萬加元(5,600萬人民幣)的貸款支持。SSI預計將在冬季前完成外部建設,隨后進行內部管道的改造,到2026或2027年投入生產,屆時全球供應量將增加50%。該設施利用當地古老冰川水層的純凈冷水進行養殖,水源每天以6.5℃的溫度從自流井中流出,完全不含病原體,是養魚的理想水源。其RAS系統可重復利用99%以上的水,通過多級過濾和處理確保水質清澈。北極紅點鮭需要18個月才能長到上市所需大小,最佳生長溫度約為11℃。生產設施利用水流摩擦和泵產生的余熱,使水溫穩定在11oC-12oC之間,無需額外加熱或降溫,從而顯著降低能源成本。通過高密度養殖,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投資,預計生長密度能從普通鮭魚的30公斤/立方米提升至90公斤或100公斤/立方米,從而帶來更高的回報。為了確保魚類獲得足夠的水和氧氣,泵需持續運作。由于泵作為機械設備,故障是不可避免的。養殖場每個設備都設計有100%的冗余備份,這種設計確保模塊化單元在故障時仍能繼續運作,從而保障魚類的安全和健康。在魚類處理過程中,該公司還采用了先進的運輸系統。捕撈后的魚會通過單軌運輸系統運送到加工廠進行處理,或分級到其他設施。SSI表示,其系統設計旨在盡量減少魚類的壓力,且在處理過程中不會直接接觸魚類,確保動物福利。
03養殖計劃
該公司表示,他們從一家頂尖的北極紅點鮭研究機構購買了前期養殖場地及其基因庫存,并收購了全球領先的北極紅點鮭親魚供應商Icy Waters Inc,這使得SSI成為全球最大的魚卵供應商。SSI的計劃是將魚分為四個批次進行養殖,以確保每天都有收獲。每批魚在13周內生長,因此每年將有四個收獲周期。在每批中,一些生長較快的“領導魚”將在2026年底達到收獲期。當系統達到穩定狀態時,預計每周將捕撈60,000條重約1.7公斤的魚,相當于每天裝滿一輛卡車的數量。初始階段預計第一年收入將達8800萬美元(約6.2億人民幣)。隨著可持續措施和效率的提升,SSI還計劃增加收入來源,例如銷售水處理后的營養副產品,以及利用魚類內臟制作堆肥或寵物食品。通過這些附加產品的銷售,SSI每年的收入將超過1億美元(約7億人民幣)。此外,SSI計劃建設更多生產設施,并表示:“我們已經開始規劃在加拿大東海岸和西海岸再建兩個水產養殖設施,這將顯著提高生產能力,并改善對北美東、西海岸以及歐洲和亞洲的運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