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于韋斯屈萊大學、JAMK 應用科學大學和芬蘭自然資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將在耦合魚菜共生系統與再循環系統或循環系統中生長的虹鱒魚 ( Oncorhynchus mykiss )做對比,發現魚菜共生系統中的虹鱒魚和菠菜 ( Spinacia oleracea ) 是否會受到影響?這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虹鱒魚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比在循環水產養殖系統中生長得更好。主要優點是它減少了一種使魚片產生渾濁味道的化合物。
他們還研究了植物對生物過濾器硝化作用以及鱒魚肉異味致病劑(土臭素 - GSM 和 2-甲基異冰片 - MIB)濃度的可能影響。由于循環水產養殖系統中藍藻、放線菌和粘桿菌等細菌的存在,會產生異味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會積聚在魚肉中,導致魚肉有泥土味。因此,在銷售前從魚肉中去除土臭素和2-甲基異龍腦等化合物至關重要。但是,去除異味化合物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可能需要幾天到幾周的時間。通常需要通過在開放式水箱中不喂魚,直至在感官測試中不再檢測到這些化合物來去除異味化合物。研究報告表明,在未發表的感官測試中,與在循環系統中飼養的虹鱒魚相比,在魚菜共生系統中飼養的虹鱒魚具有比較正常的味道,而后者具有非常強烈的泥味。
鱒魚生長
研究人員強調,“魚菜共生系統中鱒魚的生長、增重率和特定生長率均較高,但飼料轉化率低于 RAS 中飼養的鱒魚。”根據這項研究,魚菜共生系統中更好的生產參數的一個可能解釋是水質的差異。他們報告說:“我們發現,魚菜共生處理中硝化作用的第一步比水產養殖中的再循環系統稍快一些。”另一方面,在鱒魚中,2-甲基異龍腦濃度沒有差異,但魚菜共生系統中飼養的魚中的土臭素濃度低于再循環系統中飼養的鱒魚。
菠菜生長
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在魚菜共生系統中添加了微量營養素(鐵、銅、錳、鋅、硼),以滿足植物的生長需求。他們報告說:“即使實驗結束時菠菜的干重在魚菜共生和水培處理之間沒有統計學差異,但在魚菜共生中,植物總重量比水培高 43%。”據研究人員稱,RAS和魚菜共生水中的MIB或GSM濃度之間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這表明刺不能用于顯著改善魚菜共生系統中的水質,相比之下,可以防止魚菜共生系統中不良味道的積聚。研究人員報告說:“魚菜共生菠菜的根部土臭素濃度和芽中 2-甲基異龍腦的濃度明顯高于水培菠菜。”
硝化過程
在循環水產養殖系統中,維持生物過濾器中的微生物環境至關重要,因為微生物負責硝化作用,將魚類排泄的氨首先轉化為亞硝酸鹽,然后轉化為硝酸鹽。根據研究結果,魚菜共生系統中的硝化作用比再循環系統中的硝化作用更快。研究人員報告說,魚菜共生處理中的總氨氮 (TAN) 濃度在第 6 天達到最大,并在第 11 天逐漸降至零。在再循環系統中,TAN 在第 9 天達到最大濃度,并逐漸下降到18日歸零。關于硝酸鹽,魚菜共生系統中的最高平均濃度(81.67 mg/L)在第9天記錄到,而在再循環系統處理中則在第14天記錄到了最高平均濃度(80 mg/L)。
結論
“我們驗證了關于硝化過程的第一個假設,因為魚菜共生處理比 RAS 處理更快,”他們總結道。他們還指出,關于魚肉中異味化合物的第二個假設已得到部分證實,因為魚菜共生系統中生長的鱒魚肉中土臭素的濃度較低,而魚菜共生系統中飼養的魚中 MIB 的濃度也較低。魚菜共生和 RAS。“菠菜在魚菜共生和水培系統中生長得同樣好。然而,魚菜共生系統在硝化作用、魚類生長和魚肉中土臭素濃度較低方面優于 RAS,”研究人員總結道。
該研究由 Maa-ja Vesitekniikan Tuki ry、Niemi 基金會和歐洲海事和漁業基金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