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生物絮團技術的尼羅羅非魚水產養殖提供了一種可持續的養殖方法。但是放養多大的密度才能獲得最大利潤呢?
借助二氧化硅,飼料制造商現在可以在擠出過程的第一個生產步驟中直接添加高脂肪含量。由于不再需要后續的油涂層,并且盡管脂肪含量很高,但顆粒仍保持穩定。
拉杰沙希大學、Palli Karma-Sahayak 基金會和孟加拉國漁業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評估了生物絮凝技術 (BFT)飼養的尼羅羅非魚 ( Oreochromis niloticus ) 生長階段不同種群密度的影響。
他們評估了水質參數、生長性能、生存率、生產成本、總收入和生物絮團盈利能力,以確定最佳種群密度。
實驗:放養密度很重要
雖然BFT 具有許多優點,例如減少飼料、增加放養密度和改善魚類健康,但仍然存在一個關鍵問題:生物絮團系統中羅非魚的理想種群密度是多少?魚太少,產量就無法最大化。魚太多,水質可能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魚類的健康和盈利能力。
孟加拉國拉杰沙希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為期 90 天的實驗,以確定生物絮凝池中尼羅羅非魚的理想種群密度。他們測試了三種密度:
T1:每立方米 (m3) 200 條魚
T2:每立方米 150 條魚
T3:每立方米 100 條魚
每個密度都有三個復制的池,總共九個池。所有魚一開始的重量都相似,每天喂兩次高蛋白飼料。
平衡增長和收益
該研究揭示了飼養密度和關鍵績效指標之間有趣的權衡:
增長:較低的人口密度(T3)導致最快的平均日增長(ADG)和特定增長率(SGR)。然而,這并沒有轉化為最高的總體產量。
產量:在三個月內,具有中等人口密度的水箱(T1 和 T2)每公頃的平均產量最高。
盈利能力:中間密度(T2)成為最有利可圖的選擇。這是因為 T2 在總產量和達到更大、潛在更有價值的市場規模的魚類比例之間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養魚戶的主要發現
種群密度顯著影響生物絮團養殖羅非魚的魚類生長和總產量。雖然較低的密度可以促進個體魚類的更快生長,但它們可能無法最大化總產量。中等種群密度可以在生長和產量之間提供理想的平衡,從而帶來更高的盈利能力,特別是在較大的魚能獲得更高的價格的情況下。
經濟指標考量
該研究強調了考慮市場因素的重要性。如果較大的魚賣得更高的價格,總體上稍低的產量和較高比例的較大魚(如 T2)可能會更有利可圖。每立方米 150 條魚的中等密度 (T2) 成為最有利可圖的選擇。與其他組相比,該組實現了更高的平均凈利潤(每公頃超過 120 萬孟加拉塔卡)和更好的成本效益比 (BCR)。
結論
這項研究強調了為您的生物絮團羅非魚養殖找到最佳種群密度的重要性。雖然更快的個人成長似乎是理想的選擇,但最大化總產量和盈利能力對于成功至關重要。對于這種特殊的設置,每立方米約 150 條魚的種群密度似乎是最佳點,可以平衡增長與總產量和經濟收益。進一步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索人口密度、水質管理和飼料配方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優化生物絮團羅非魚養殖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續性。